广西天等县现在结婚彩礼大概是6万到8万左右,因为广西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发展条件不是特别好,在索要彩礼的时候一般不会特别高。
可能两个人自己谈恋爱,这种彩礼钱相对来讲会更少一点,大概是2万元到6万左右,确定情况还得根据两个人家庭来进行确定,从目前的全国形势来看,咱以前也就是6万元到10万元左右,一般不会超过10万元。
广西天等县的结婚彩礼:一般结婚的礼金分68万元、88万元、98万元,88万元的礼金价格是比较多的,算是当地的彩礼礼金的标准数额;
广西天等县
中文名天等县
面积215925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邮编区码532800
人口36万人(2014年)
电话区码0771
建立时间1957年4月
方言壮语
历史沿革天等县宋,县境内置羁縻龙英、结安峒和全茗、茗盈、镇远、向武、都康、上映、怀化州。向武、都康、上映州属广南西路邕州横山寨(治所在今田东县),余属邕州太平寨(治所在今江州区)。
元,龙英垌改为龙英州,原结安垌改置结安州、佶伦州、都结州,怀化州改为上怀恩州,余各州沿袭。向武、都康州属邕州田州路(治所在今田阳县),上映州属镇安路(治所在今德保县),余各州属太平路。
明,废上怀恩州,余各土州沿袭。向武州初属田州路,永历五年(1651年)升为府,直隶广西布政司。都康州初属田州府,建文元年直隶广西布政司。上映州属思恩府(治所在今武鸣县),余各土州属左江道太平府。
清,各州沿袭。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属左江道镇安府,余各土州属太平思顺道太平府。
民国5年(1916年)9月,龙英、全茗、茗盈土州并为龙茗县,以原龙茗土州治(今龙英街)为县治;佶伦、都结、镇远、结安土州并为镇结县,以原佶伦土州治(今进结街)为县治。民国6年,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并为向都县,以原向武土州治(今中和街)为县治。龙茗、镇结县属镇南道,向都县属田南道,3县后属天保区(天保区民团指挥部于民国29年6月为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公署,治所在今德保县;民国31年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所在今靖西县)。
1949年12月15日,龙茗县解放,属龙州专区,同月23日,镇结县解放,属武鸣专区。1950年1月31日,向都县解放,先属武鸣专区后属百色专区。
1951年6月,镇结、向都县并为镇向县(划镇结县大隆区全部给平果县),以原镇结县治(今进结街)为县治,属百色专区。1951年9月,镇向、龙茗县并为镇都县,以原龙茗县添等镇为县治,先属崇左专区,后属邕宁专区、桂西壮族自治州。
1953年4月划都结区全部给隆安县,全茗区全部划给大新县,4月将甘茶区全部及7月续将丰马、双燕、那雅3乡划给田东县。
1955年1月,平果县杰流乡划归镇都县。
1956年7月,隆安县都结区茴梨乡划归镇都县。
1957年4月,隆安县龙彦屯划归镇都县茴梨乡。4月17日,国务院批准镇都县改名为天等县,县治添等镇随之改名为天等镇,属邕宁专区。
1958年7月划救汉乡的弄扎屯给大新县那岭乡。
1958年12月,天等、大新县并为新英县,后改为龙茗县,县治在龙英街。
1959年5月撤消龙茗县,恢复天等、大新县,属南宁专区。
1964年,平果县天南、品力、孟养乡划归天等县进结区。[1]
1970年南宁专区改为南宁地区,天等县属南宁地区。
2003年8月6日,崇左市正式挂牌成立,天等县属崇左市至今。
行政区划天等县辖6个镇、7个乡。
天等县地处桂西南,东接隆安、平果县,南接大新县,西接靖西县,西北靠德保县,北界田东县。1958年曾与大新县合并为新英县,次年恢复两县原制。县城天等镇直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25公里,西南部县界距中越边境最近处9公里。
天等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3公里。全县总面积32388万亩,其中山地面积27676万亩,天等县辖6个镇、7个乡:天等镇、向都镇、龙茗镇、进结镇、东平镇、福新镇、把荷乡、都康乡、驮堪乡、进远乡、宁干乡、上映乡、小山乡。[2]
地理环境地质地貌天等县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696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798%。其中土山占总面积的2260%;石灰岩山地占总面积的4150%;硅质灰岩山地占总面积的1031%;半土半石山占总面积的357%。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西南部四城岭主峰,海拔10737米,最低是东北部天南村洞荷洼地,海拔263米,一般海拔为450米至650米。县内岩溶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774%。
气候环境天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多山,海拔高度较大,因而气候较邻县温凉湿润。春末至初秋多受偏南气流影响,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冬季受北方寒潮影响,气温偏低,湿度小,雨量少。
县境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量较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06千卡/厘米2,其地域分布是平地多,山区少。一年当中,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月约55千卡/厘米2,2月至7月逐渐增多,7月达最高值约114千卡/平方厘米,尔后逐渐减少。县气象观测站四周环山,日照时间年平均不足1520小时,最多是1965年,达17689小时;最少是1960年,仅1138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约337%。区域分布与太阳辐射相似,平地多,山区少。一年中,1月至4月阴雨多,日照少,各月平均日照在100小时以下,尤以2、3月最少,平均每天仅2小时多一点。5月至6月增至平均每天45小时以上。7月至9月日照最多,月值170小时以上,每天近6小时。10月至12月逐渐减少,12月只有109小时。天等县日照时数能满足一年各造作物生长需要。
水文状况天等县峰林谷地多为断层地带,透水性大,地表水系不发育,全县大小溪河20多条,均系大小泉水汇成,枯水期流量在1立方米/秒以下,平均流量1立方米/秒至3立方米/秒,洪水期多达100立方米/秒。
主要溪河有:
太平河古称枯榕江,源于把荷乡吉兰村含若兰水库,经向都镇福利、乐久村与源于九十九岭的支流那必河会合,过祥龙、中和,平尧村后入田东县,归右江。
汉洞河又名大汉溪,源于向都镇汉洞村上汉屯,经汉洞后从叫通落水洞入德保县,归右江。
天等河又称荣华河、都康河,源于都康乡显鲁村那英山念向水库,经宁干乡永乐村伏慢水库至宁干那近屯与源于九十九岭的支流汇合,过龙盛村,都康乡降祥村、华隆乡稻香、荣华村后与支流古桃河汇合入天等镇,过华隆乡红岭、盛典村后潜入地下,出隆安县,归右江;冬季、河少水,流至天等镇丽川村与华隆乡红岭村交界的漏泵处入落水洞,红岭至盛典村一段河道干涸。
进结河古称布鱼河,源于驮堪乡恲龙村那孟屯,经文秀村、进结镇结安村至进结街与源于进结镇团乐村的洞宁河汇合,过隆凤民元村后入地下河,出平果县,归右江。
那造河源于东平乡泉水及三寿村,经利益村到那造村汇合后流入田东县与枯溶江汇合,归右江。
龙茗河古称龙江,源于四城岭东麓福新乡苗村、种典村,至龙茗镇西北村与源于四城岭北麓上映乡佩光村的支流汇合,经龙英、三北、小山、龙桥村后入大新县利江,归左江。
人口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140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如下:天等镇21873、龙茗镇18836、进结镇28521、向都镇24553、华隆乡32883、都康乡23999、宁干乡15471、驮堪乡26605、福新乡26179、东平乡18572、进远乡9092、上映乡27697、把荷乡18296、小山乡10140、金洞乡8683。
根据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常住总人口3381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如下:天等镇67426、龙茗镇16664、进结镇27318、向都镇37096、都康乡24197、宁干乡16813、驮堪乡27932、福新乡25040、东平乡20639、进远乡8446、上映乡28901、把荷乡19178、小山乡11164。
资源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263179亩,1980年有耕地393137亩,占总面积12%,其中水田201785亩,旱地191352亩;园地7655亩,占02%;林地664419亩1974年林业普查数,占204%;树林地115750亩,占36%;牧地499190亩,占15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510亩,占16%;交通用地20759亩,占06%;水域46572亩,占14%;荒山荒地1464196亩,占449%。
1981年至1985年间,全县城镇建设占用耕地21357亩,乡村建设占用耕地91415亩,共计112772亩。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389416亩,比1980年减少3721亩。1985年,全县有难利用的荒山荒地8104万亩,占荒山荒地的5686%;可利用的6149万亩,占4314%,人均167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地中,宜农荒地546万亩,占荒山荒地的383%,人均015亩;宜林荒地3349万亩,占235%;人均091亩;宜牧荒地2254万亩,占1581%,人均061亩。
水资源天等县六条主要河溪径流的补给,主要仰赖于大气降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6588毫米,径流系数为03至0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3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3890立方米,约为自治区人均占有量5310立方米的73%,比全国人均占有量2700立方米高44%。1985年全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后能提供使用的水量为46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的326%实际效益较差,另外,境内地下水富水区天然补给量为3亿立方米左右,枯水期总流量为831立方米/秒,平水期总流量为3303立方米/秒。但地下水在峰丛洼地区域埋藏较深,不易开发利用。县内径流年内分配不均,5月至9月比较集中,约占全年的75%左右,枯水年春旱特别严重。境内岩溶地貌占774%,地表河溪少,多年平均降水量虽不少,但降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山高水深的局面,特别是进结、驮堪等乡镇的石山地区,水资源尤为缺乏。
天等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5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644千瓦包括借大新县稔底建电站可开发量7200千瓦在内,1985年已装机90049千瓦包括稔底电站已装机4800千瓦在内,尚可开发利用7639千瓦。
矿产资源境内金属矿产有锰、铁、金等;非金属矿产有磷、水晶、黄铁矿、重晶石、大理石等。其中锰、磷、水晶具有一定的工业储量,有开采价值。
经济概况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3亿元,同比增长77%;财政收入完成393亿元,同比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98亿元,同比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2亿元,同比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132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054元,同比增长131%。
第一产业天等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1980年社会总产值8334万元,农业占6915%;1985年8744万元,农业占6072%;1987年13941万元,农业占6197%。
工农业总产值,1978年69542万元,其中农业占8287%。1985年比1978年下降354%,其中农业占7914%,下降788%。1987年比1978年增长1720%,其中农业占7363%,增长413%。
农业内部,1978年种植业产值38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34%。1985年种植业产值303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709%,比1978年下降2072%。1987年种植业产值477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532%,比1978年增长2501%。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1950年至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占种植业播种面积90%以上的有26年,将近90%的有10年。1978年粮食作物收入19929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8940%。1985年粮食作物收入16524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487%,比1978年减少1709%。1987年粮食作物收入28421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6446%,比1978年增长4261%。
天等县的粮食生产几经起伏。1959年以前,连年上升,1960年后连年下降,直到1971年才恢复并超过1959年的水平。以后逐年上升,到1982年发生了历史性突破。可1983年后又出现滑坡现象。1985年回到1971年的水平。
天等县种植业生产的粮食,1953年至1987年,除了为天等人民提供必要的口粮外,还纯调出5577万公斤,已减去纯调入的2948万公斤,直接为天等县工业提供的原料,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58%;天等商业部门经营的工业品,几乎全部销往农村;县财政收入60%直接间接来自农业。
第二产业清末,手工业主要有榨油、酿酒、编织、染织、铸造、裁缝、木工、打铁、首饰、弹棉、补锅、草绳、烧石灰、纱纸、土布等。手工业者多数集中圩镇。向武土州祥村、贵村和今把荷的上万村一带有人淘金。民国4年1915年广西省诚泰、福利2公司于向都县嘉平、样村承领开采沙金矿、红锑矿,因价格低而停办。
天等县有犁头出于北区之鹿马、那隆、陇敏三村,每年约出千把,远销至隆安、添等及果化等处。每年还外出凿石均有三四千人,主要是建筑桥梁、石具、墓碑和雕刻等。南宁、镇南、田南各县及安南、暹罗两国无不有其足迹。以西区下州村百馀户此工最为擅长人物花鸟,凿刻毕肖。又北区之上元百馀户、铣村六七十户,其村人能造簪环首饰,长于银工。西区之更训、容正两村长于铁工,刀枪均能制造。
1922年,龙茗县年产添等空心面线86万斤,镇结产20万斤,向都县产50万斤。添等空心面线最优,曾远销香港、广州。
1923年向都县都康年产南粉10万斤,龙茗县产150万斤,向都凝圩编织草席、草帽出售每年约有千把只张。镇结县铣村个体户产纱纸18万斤,产值3600元国币。向都县汉洞村产纱纸400斤,产值150元。龙茗县会荣村也有纱纸出售。
1926年,镇结县油桐产量38万斤,龙茗县产69万斤,向都县产6万斤。29年镇结县油桐产量增至428万斤,龙茗县增至2707万斤,向都县增至1356万斤。1948年3县有油桐榨坊15家,每家年榨油籽50至60万斤,产出桐油30万多斤,销往果化10万斤,其馀在本地销售作灯油及涂料。油桐榨坊主要集中龙茗县士林村,镇结县岩造村,向都县平究村。1935年向都第二区之祥屯及第七区之加平村与雷平县交界之陇吼岭发现金矿,当地个体户淘沙采之,颇有收获,尤其陇吼岭采获颇多。
解放后,向都镇金洞乡一带仍有人淘金,开采红锑矿。因黑市金价低,以开采红锑矿为主。进结、进远、都康等乡镇的石工匠,每年均有一二千人外出。进远乡政州村常有三四百名铁匠到外地打铁。进结镇民元村有百馀名银匠到那坡县及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专铸首饰。天等镇会荣屯、进结镇铣屯、向都镇汉洞仍生产纱纸,在县内出售。
1949年工业总产值352万元,全是传统手工业。1954年11月,在添等镇太平街建立县火力发电厂,供机关、医院照明。1955年建天等酒厂。
1956年成立会荣纱纸手工业合作社,同年转为国营天等造纸厂,1961年下马。同年个体手工业者组成铁器生产合作社,职工17人,后改为农机具厂。1972年购置车床等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同年县财政投资建立天等火电厂。
1958年6月组织3000名民工,手工开采东平锰矿,1962年下马,1966年复办。10月,在驮堪建钢铁厂,在龙胜、龙茗、天等、都康、进结、东平等地建炼铁高炉162个,土炉939个,小窑炉1158个。上马人数46931人,砍伐木材93534吨烧炭,炼出结铁4367吨,生铁361吨,次年12月下马。同年5月,县财政投资10万元办金矿场,1960年下马。同年,于向都万福寺建炸药厂,1961年下马,1970年1月再上马,生产民用硝氨、木糠炸药,因产品无销路,1980年11月下马。5月,进结、向都、龙茗、天等铁器社和进结犁头合作社组成农机具厂。同年,于县城西北部建立与酒厂合并、统一核算的糖厂,1971年扩建,日榨甘蔗50吨。1982年并入胜利糖厂。5月,石印社转为县印刷生产合作社,12月改名新英县印刷厂。1960年8月改为天等县印刷厂。这一年上马的还有农机修造厂、化肥厂、金矿、硫磺矿、磷矿、东平锰矿、砖瓦厂、淀粉厂、炸药厂、陶器厂、纺织厂、炼油厂、皮革厂集体,除了农机修造厂、东平锰矿之外,1961年全部下马。
1963年7月兴建天等县第一个水电站,新屯水电站。1966年8月县财政投资2万元兴建天等磷肥厂,1968年投产,1975年产值发展到9774万元。产品除在本县销往外,还销往武鸣、隆安、邕宁等县。1980年12月因燃料短缺,质量低而停产。
1968年,磷肥厂附设水泥生产车间,试产矿渣水泥。1981年磷肥厂下马,转产水泥,改为天等县水泥厂。1969年11月建天等县制药厂。
1971年建木器厂。1984年因原材料缺乏和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下马。
1973年7月县财政投资450万元,建天等氮肥厂。1981年3月停产。从投产至停产共生产合成氨6233吨,碳铵30197吨,总亏损15392万元。因煤炭运输线过长,连年亏损而转为淀粉厂,部份设备无偿调给隆安氮肥厂。1974年7月,南宁地区轴承厂迁往扶绥县,天等县利用留下的设备建天等汽车修配厂。
1975年自治区财政厅拨款180万元,办磷矿场。至1979年共产磷肥1259万吨,产值11535万元。除满足天等县需要外,还销往鹿寨、明阳、马山、横县等地。因品位低13℃以下,运输线长,成本高,亏损大,而于1980年停产。
1976年10月投资755万元,由县农业建设兵团3000名民兵施工,兴建稔底水电站,1980年8月一级站两台机组投产,1985年11月二级站两台机组也投产。
1977年8月县财政拨款13832万元,兴建平尧下段水电站,1982年竣工,因设备和电线被偷,未能投产发电。1981年11月投资80337万元,立项兴建日榨650吨的胜利糖厂,1982年12月投产。
1982年1月兴建天等食品厂。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399万元,比1949年352万元增长3874倍,比1978年11912万元增长174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锰矿18783吨集体、淀粉211吨、电力858万度、干粉6吨、人力打谷机300台,桂龙膏1184万支、碾米机7台、桂龙酒138万瓶、破碎机99台、半夏止咳糖浆2000瓶、粉碎机89台集体、油箱1681只、粉丝33吨、档案箱677只集体。水泥2368吨、糕点59吨、木材1168立方米、酒精329吨、机制糖2362吨、混合酒216吨。全县国营工业建立了电力、冶金、机械、建材、食品、印刷和制药7个独立核算工业行业,职工1011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26人。固定资产原值26272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23321万元,工业总产值829万元,销售收入67455万元,销售税金7523万元,利润总额5199万元。各行业产值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电力5662万元占848%、冶金10330万元占1547%、机械4521万元占677%、建材1208万元占181%、食品41905万元占6277%、印刷1688万元占253%、制药1448万元占217%。较大的国营厂矿场,有县酒厂、东平锰矿场、农机修造厂、胜利糖厂、水泥厂、印刷广、制药厂、汽车修配厂、食品厂和稔底水电站、平尧水电站、辽乐水电站。其中胜利糖厂产值26911万元,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3246%,东平锰矿场产值10330万元,占1243%,天等发电网产值669万元,占807%。
第三产业清光结二十一年1895年,每逢圩日有广东罗定和广西宾州等地小贩在圩镇来回摆摊,销售小工业品。
民国22年1933年,本地人开设小铺店9间,经营油盐、烟茶、纸张,笔墨、药材等。1934年,镇结县镇结街有坐商15家,其中陈崇记有资金1万元国币,宝隆有资金05万元,其他铺店有资金02万元左右。向都县中和街有坐商19家,其中荣珍有资金07万元,谭荣兴有资金04万元,其他小铺店有资金03万元左右。龙茗县坐店19家,其中祥兴有资金02万元左右,经营布匹、杂货、烟酒、油盐、酱醋、药材、陶瓷等。
1952年,建立国营贸易组和供销合作社。1953年成立国营天等贸易支公司,供销系统也先后成立县采购推销经理部和基层供销合作社。当年支公司和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71万元和273万元,商品销售434万元和341万元。主要经营的农副产品有生猪、土糖、桐籽仁、桐油、八角、茴油等,工业品有棉布、棉纱、毛巾、肥皂、火柴、煤油、食盐等。
1954年,实行棉花统购和棉布统销,凭票供应。以后,扩大到家禽和生猪的派购。私营商业纳入批购、经销、代销轨道,行政上由商业局管理,批发进货与国营销售价格相同,购进商品只允许五金、小百货和文化用品。1956年,掀起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个体商业按行业组成1间公私合营药店参加该店的有瑞堂、万回春、坛寿堂、安生堂4间药店,资金约02万元,没有雇工,32个合作店组。
1957年4月,成立民族贸易管理局,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实行统一领导,全县共16个核算单位,有职工793人。全年商业和供销系统商品纯购进1534万元,纯销售3605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89%,合作商店占111%。
1958年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办公,基层供销社改为国营商店。商业体制、机构变动频繁,经营管理混乱。为支援大办钢铁和大办水利,各商店抽调人员参加炼钢铁、修水利,留守营业人员大力收购废旧生铁、锅头、锰矿石、木材、木料、木炭,支援炼钢第一线;大力收购农副土特产品,预付资金126万元。当年野生纤维、淀粉产品积压30多万元,红树皮报损483万元,沙梨、生姜等霉变损失15万元,从都安县运回的猪仔因管理不善死亡1000多头,损失25万元。全县20个核算单位,有18个亏损,共亏损2127万元含县以下商店。当年,取消农贸市场。
1960年,商品紧缺,粮、油、棉、肉供应紧张,出现商品走后门的现象。县人民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打击投机倒把,规定猪肉、食糖、香烟、酒类实行计划分配,凭证供应,部份商品则高价出售,以缓解矛盾。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分开,挂两个牌子,分两套人马,合署办公;恢复合作店组,个体商贩实行代购、代销。当年获利2808万元。
1963年1月,国营商业与供销社正式分开,明确商业局领导国营商业企业,恢复工业品、副食品、五金、医药、饮食服务公司;县供销社把28个基层供销社并为10个区供销社。同时,恢复集市贸易,放宽部分二、三类农副产品范围。1964年,全县市场出现繁荣,物价趋于稳定,大部分商品供应得到缓解,逐步取消高价商品,转为平价凭证供应。
1966年至1967年文革开始,社会治安混乱,交通运输阻塞,商品短缺,购销萎缩,商品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比1965年下降118%和13%。商业机构不稳定,也影响了商业的发展。1966年亏损33万元,1967年亏损增至101万元。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撤消县商业局和供销社,代之以县贸易服务组,主管全县商业和供销社工作。1972年6月县贸易服务组改为商业局。1973年,各公社商业供销服务站改为供销合作社。
1976年大打批资批修总体战,掀起批判资本主义高潮,反对自留地商品化,批野马副业,把社员自留地种的青菜和经济作物,家庭多饲养的畜禽以及上山采收的野生土特产品,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外出搞副业的戴上搞野马副业的帽子加以斗争。有些生产队规定每农户养鸡不得超过5只;进结公社派出干警追回搞野马副业的人员,仅高州大队就追回45人;搞野马副业的骨干分子在公社、大队被轮流批斗。1975年和1976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系统购销额停滞不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分别比1974年的6902万元下降16%和134%。
1979年3月,恢复县供销社。商业局主管百货、五金、糖业烟酒、药材、食品、饮食服务公司和合作总店后改为综合公司,县供销社领导土产、农资公司和各基层供销社。
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有2999个其中零售网点2844个,从业人员4724人。属国营商业含粮食、物资、农机、图书93个750人;集体商业含供销社25个646人;个体商业2652户3328人。全县平均133人有1个零售网点,平均286人有1个饮食服务网点。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遍及全县城乡,方便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社会事业科技1958年成立天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全县科技工作。下设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初配员1人,1981年增到4人,1980年全县11个公社镇配科技助理各1人,1985年13个乡镇各配1人。
其他科技机构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种子公司、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植物病虫检疫站、土壤肥料工作站、经济作物站、蚕种站、农业科学教育站、洞宁玉米良种繁殖场、三北水稻良种繁殖场、茶叶研究所、农机安全管理站、推广站、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科学研究所。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兽医防疫检疫站、水产技术工作推广站、水产养殖场,乡镇畜牧兽医站等。
民国37年至38年1948年至1949年,龙茗、镇结、向都3县有科技人员21人。50年代末全县有科技人员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农牧技术人员30人,卫生技术人员62人;60年代有科技人员3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1人,农牧技术人员103人,卫生人员202人。1985年全县工程、农业、卫生、经济、会计、统计、体育、新闻、播音、图书档案资料和艺术11个系列的专业技术干部共1509人。经职务职称评定,定为中级职称的25人;属助理工程师级的177人;技术员一级的306人;未定技术职称的1001人。
教育清光绪末年,各土州设学署,置学正1人。宣统元年1909年为学务公所。民国5年1906年为劝学所,置所长1人,劝学员4人,劝导各地设立学校。11年为教育局,置局长1人,督学2人,事务员2至3人,书记1人。22年为第三科,置科长1人,科员、督学、办事员各若干人。各乡设辅导主任1人属中心小学编制,督导各村校教学。1950年,3县设教育科,后为文教局、教育局。
1955年9月,教育科下设教研室,配教研员4人;1963年配主任1人,教研员8人中学组2人,小学组4人,幼教组2人,农民业馀教育专干1人,大专、中师函授各1人。1985年配主任1人,副主任2人,教研员7人中学组2人,小学组4人,幼教1入,招生办公室专干1人,信访1人,资料员1人,仪器管理员1人,文印2人。1957年,各区设教育辅导员1至2人。1960年增设业馀函授教师2人,会计员1人,文革期间撤销,1976年复设,1978年称辅导站,1985年配站长、副站长各1人,文化辅导员1至2人,农民业馀教育专干、会计员各1人。
解放后,1953年起改春秋两季招生为秋季一次招生,改学期升留级制度为学年升留级制。文革期间,取消考试制度,实行期终学生、教师鉴定办法,升学以推荐方式取代。
1985年,组织全县性初中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科课堂改革公开课。邀请江苏省镇江市优秀教师到县讲学和上示范课,参加听课人数3600人次;定点试验黑龙江省汉语拼音直呼的教学经验,在13个乡镇中心小学一年级进行拼音、学语、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1979年,摒弃妨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做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开展园艺和饲养活动,以提高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解决学校经费和学生生活的某些困雄。
文化县文化馆,1952年设,馆址在天等镇胜利街旧庙,配干部4人。1966年迁建于今中山街。1978年增员至9人。1985年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文学、美术、摄影创作辅导员各1名,农村文化辅导员2名。全馆办公室、宿舍面积共420平方米,配有2套摄影机、1部放大机,2处照片橱窗和一批画架、石膏象。
电影公司,1955年9月设电影放影队。1956年增至2个队,合编为1个中队,共有职工10人。1958年设电影俱乐部,后为电影院,利用政府大会堂放映。1965年设电影管理站,辖电影院和3个流动放映队,人员共18人。1981年,电影队有国营38个队,放映员48人,民办27个队,放映员61人,东平锰矿和三合医院2个队,放映员3人,全县有放映机44部,其中5毫米3部,16毫米13部,875毫米28部。1980年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公司,增设进结、龙茗2个电影场。1985年,全县国营人员共46人,放映单位9个:县电影院、进结电影院、向都站、驮堪站、都康站、龙茗站、福新站、上映站、东平站。
图书馆,民国28年1939年后,向都、镇结、龙茗3县均设图书馆,配管理员1人,下有阅报处,龙茗县有阅报处4处。解放后,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75年有大队图书室114个。1978年设图书馆,有职工3人,1985年增至5人。
档案馆,1959年10月1日设县人民政府档案馆,人员与档案科合一。1969年至1979年称档案室、科。1982年复置,属县委办公室。1985年属政府事业机构,归口档案局管理,一套人马,两个机构,内部实行分工,共有人员4人。库房1959年有45平方米,1969年增至181平方米。1982年自治区拨款59800元建档案楼653平方米,使用面积400平方米。库房设备有温湿计、档案消毒杀虫柜、消防器材等。
县广播站,1950年3县均设收音站,配备收音员1人,各有直流收音机1台,抄录中央、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印发简报。1951年镇都县站配收音员2人。1957年8月,收音站改为广播站,有TY250/1000型扩音机1台,前级增音机1台,100W扩音机2台,钟声牌钢丝录音机1台,远程牌转播收音机1台,电扇2台,播音控制桌1个等设备。1969年人员增至9人,以后陆续添置810磁带等录音机8台,CTY2×275W扩音机1台,收音机1台,调频广播接收机2台,载波广播机1台等。1979年采用自动控制开关机广播。1981年人员增至18人。1984年10月局站分设,站为广播电视局的二层机构,人员调整,1985年站内有5人。
县文物管理所,解放后,文物管理由文化科、局与文化馆并管。1985所设文物管理所,有职工3人。1987年作全县文物普查,初步查出不可搬动文物点20馀处,7月编印《天等石刻碑文集》1本。乡镇文化站1979年,全县11个公社均设文化站,各配管理员1人。经费实行国办民助。1985年共有10人,楼房70平方米,平房250多平方米,拥有报刊11种10万多份,图书24万册,黑板报、宣传橱窗11处,民办电影放影场4480多平方米,农村拥有电视机547名,录像机17部,每年县、乡拨给活动经费共15万元。
乡村文化室,1954年设农村俱乐部,为配合农业合作化,首先在降祥乡建立多隆俱乐部。1955年至1957年,全县113个乡均设俱乐部。文革期间,全县116个大队均设文化室。1980年后,文化室自然消失。乡镇广播站1965年始建区后为公社转播站,1968年有4个,各配员1人。1970年全县10个公社均设广播放大站,各配1台150W至500W扩音机,总功率54千瓦,还有录音机、电唱机等设备,工作人员17人。1985年共有人员13人。
卫生1951年县卫生院内设防疫股。1956年设卫生防疫站,有医务人员6人,1959年并入县医院,对外挂两张牌子。1960年下半年分设。1966年12月与医院并为防治院。1972年复设,下分防疫、卫生、妇幼和总务组。1985年有卫生防疫人员25人,其中医师9人,医士13人,检验士3人。设流行病科、寄防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科、检验科。妇幼保健站1956年5月设,医务人员3人。1969年6月并入县医院,1972年8月从医院分出后并入县防疫站,内设妇幼组,人员4人。1976年重设妇幼保健站,人员6人,1985年人员增至15人,设内儿、儿保、妇保、检验等科组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门诊。有简易病床20张。血吸虫防治站1957年设于进结街,有医务人员11人,1980年底增至21人,设有门诊部。1982年后,留医疗技术人员5人作巩固监视工作。麻风病防治院1972年建成于东平公社南务大队三合生产队,故又称三合医院,并开始接收病人入院治疗,有医务人员7人。1985年增至13人。
交通县城距南昆铁路隆安站87公里、田东站80公里,距湘桂铁路崇左站120公里,距中越边界凭祥口岸和龙州水口口岸不足200公里。主要公路交通干线有天等――大新——南宁180公里二级公路,天等――大新——崇左116公里二级公路,天等――田东80公里三级油路。
旅游境内有风景名胜30多处,较著名的自然风景有:县城附近的丽川独秀峰、得月楼、派替湖、龙蟠山;龙茗的八仙山、观音山、向都的万福山、百感岩;上映的仙桥。溶洞有天等的安宁洞、百灵岩,向都的百感通天岩、清风岩,都康的清音洞,把荷的观音岩。
狮山银湖 即天等那利水库,位于县城西部的宁干乡那利屯,离县城有20公里,是天等县重点中型水库。水库属分叉型丘陵水库,库内弯叉多,水带狭长。库内有1个半1岛、1个孤岛、1座交通水泥桥、1口泉池,库尾连接广西唯一蚬木大林场——九十九岭林场的第一岭。一年四季,库区鸟语花香,曲水通幽,水面宽阔,风光景色独特,环境幽雅。
龙角小天池 位于天等县天等镇仕民村龙角屯后面的高山之中,水温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水位平稳,历年大旱不干涸,久雨不外溢,水位升降仅一米左右,池水清澈碧绿。周围全是石山,天池有四奇:一水源奇;二池中的鱼奇;三形成奇;四储水量奇。
万福寺 位于天等县向都镇北郊1公里处,该山孤峰挺拔,圆如卓锥,高约60米,腰径约50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于山上洞口建万福寺,洞下层建文武庙、供奉孔夫子、关公、岳飞几位历史人物。洞前石壁上用蚬木架一天桥,经300馀年仍相当坚固。洞壁上有多处石刻。
百感岩 位于向都街东北2公里处,洞内有大小洞穴数十,钟乳遍布,枯榕江自南向北穿过洞底,景色壮观,为溶洞之首,<徐霞客游记>载:"此洞外险中闷,既穿历渺,忽仰透崇宏,兼一山之前后,以通奇汇众,流于底而不觉,幽明两涵,水陆济美,通之则翻出烟云,塞之则别成天地。西来第一,无以勿也民间有侬智高据洞驻兵的传说。
江海崖葬景观 有方棺、圆棺各1副,内有人骨;那砚山崖葬有圆筒棺2副,经鉴定为宋代崖葬;呈屯崖葬有圆筒棺17副,为宋至明代崖葬;龙念山崖葬有圆棺近20副,经鉴定为宋至明代崖葬;兰屯崖葬有5副员棺材,鉴定为宋至明代岩葬。
赵墓 1975年2月24日出土。赵是龙英州第15任土官、奉训大夫军功钦赐蟒玉加四品服色世袭知州赵彦麟之世玄孙。清乾隆七年(1742年)死,葬于今龙苟进宁村百六屯边。墓穴深入地下14米,周围夯20厘米厚的三合土层。墓室用青砖砌成,尸体用椁相套下葬。椁长270厘米,宽、高各95厘米,板厚10厘米棺长215厘米,高、宽各60厘米,板厚7厘米,外层用6层油麻布包裹。椁棺之间塞满松香及生石灰。尸体包13层绫绸缎衣服。出土时,尸体已在地下埋葬233年,但仍完好无缺,皮肤尚有弹性,椁棺也完整无损。尸体仍在广西医学院,衣物现存广西博物馆。
天等崖画 位于县城西北化隆乡荣华村那砚山南面石壁上,距县城48公里。画面所在石壁呈岩厦状,崖画即绘于岩洞及隙内灰黄色的骑马人、牵马人、马、狗和一组符号图象构成。
崖画分4组,既有纤细简单的线条,又有粗犷浑厚的笔调,既有排列整齐的图象,也有规格不一的画面,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独秀峰 位于城东一公里处,由丽川独秀峰和丽川河组成,是天等县比较有特色的景区,是南宁地区的八大美景之一。秀峰麓下丽川河水,五拱古桥。古桥上游拦河坝,水从坝上飞泻,水花飞溅,形如瀑布。峰顶建有六角亭,气势恢宏。河岸树木葱郁,宛如一条盘龙向前奔腾。四周群峰环抱,青山浴水。难怪<杜鹃声声>影片选此拍摄处景。二战时期,红二纵到此打土豪、筹军响,是革命纪念胜地。
特产天等指天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泽鲜红,辣叶十足,醇香浓郁,品质独特,曾荣获1983年国家外经贸部优质产品的称号,被誉为天下第一辣而名扬海内外。
天等大肉姜是广西名优的传统产品之一,姜块肥大,肉质细嫩、品味香辣而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天等苦丁茶天等县种植苦丁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有面积已达5千多亩,年产鲜茶450多吨,可加工制成高品位优质的球形、花形、条形等品种共100多吨。
天等荞头 天等荞头是广西名优土特产品之一。该产品香脆、淡辣,具有清凉解暑,生津止渴,帮助消化之功效。
天等茴油 产于天等四城岭、九九岭的八角茴油,茴油度数高、品质优,早在建国前就一直驰名中外。
天等八角 天等生产的八角在建国前就已闻名港澳。天等县现有八角林9.8万亩,年生产鲜果6千多吨,折干果约2千吨左右。
天等猫豆 天等猫豆是天等传统的土特农产品。目前天等县年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年产量1.4万吨,收获季节为10~12月份。
特色小吃吉劳(又称集劳或吉烙) 几乎每个天等人都知道这种天等本地的小吃(最出名当属丽川集劳),虽然在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食品但经对没有天等这样家喻户晓。用面粉 水和成稀糊状,然后先用专用的圆花边吉劳模具盛上薄薄一层面糊,再放一层韭菜馅或酸菜馅或是一些荤菜(只要想吃什么馅都可以放),在放好馅料后再将涂一层薄薄的面糊。下油锅炸到金黄色为宜,这里捞起滴油后就可以入口食之,想吃软的或脆的都可以加减油炸的时间来控制。这种小吃制作方便,好吃耐饿。如同北方的饺子一样在天等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本地小吃。
猪肠糕 猪肠糕是天等县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由于它味香可口,多吃不腻,且很耐饱,因而深受天等人的喜爱。
猪肠糕有两种吃法:一是把煮熟的猪肠糕剪成一小节一小节放在碗里,用手抓着吃或用筷子夹着吃;二是将煮熟的猪肠糕整条放到锅里煎,煎到肠皮光滑油亮时就捞上来剪成小节吃。如果想吃辣的、酸的、咸的、甜的,可调点辣椒水、米醋水、酱油水、糖水等,再加点香油和香菜味道更妙。
把荷鱼丸 天等县把荷鱼丸,是地道的地方风味小吃,汤煮、酥炸、煎蒸均可,韧而不硬,营养丰富,没有腥臭味,清爽不腻,味道别具一格,深受人们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