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重新划分,现在北川县有8个镇,分别是:曲山镇、擂鼓镇、通口镇、永昌镇、安昌镇、永安镇、禹里镇、桂溪镇。
北川县简介: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地理坐标东经103° 44′~104° 42′,北纬31°14′~32°14′。
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国土详细面积286918平方公里)。
距绵阳市区42公里,距省会成都160公里。
行政区划:2012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置6镇17乡(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311个村和32个社区居委会。
2014年,北川县置8镇15乡 (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311个村和32个社区居委会。
县人民政府住址为永昌镇。
8个镇:曲山镇、擂鼓镇、通口镇、永昌镇、安昌镇、永安镇、禹里镇、桂溪镇。
15个乡:香泉乡、陈家坝乡、贯岭乡、漩坪乡、白坭乡、小坝乡、片口乡、开坪乡、坝底乡、白什乡、青片乡、都坝乡、桃龙藏族乡、墩上乡、马槽乡。
根据最新的数据,北川羌族自治县共辖26个乡镇,包括11个镇、15个乡(民族乡)。
因此,北川羌族自治县总共有相应数量的村。
具体每个乡镇下辖的村庄数量可能会有所不同,可根据县政府或当地行政管理机构提供的正式资料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村庄数量可能会受到人口、地理和行政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变化。
北川羌族自治县有202个村
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绵阳市。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介于北纬31°14′~32°14′,东经103°44′~104°42′之间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州区,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区域面积3083平方千米。
[32]距绵阳市区42千米,距省会成都160千米,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川羌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741万人。
[31]
北川县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4]、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羌绣之乡[1]、第四届四川省文明县级城市[2]、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3]、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北川县
北川县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总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国土详细面积2869。18平方公里),人口24。13万人(2012年)。2012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置6镇、17个乡(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311个村、32个社区居委会,县人民政府新选址为永昌镇。北川县四季如画,空气清新,有九皇山猿王洞、药王谷、寻龙山等著名风景区。
中文名北川羌族自治县
外文名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盆地西北部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西北部北川县
面积2869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8个镇、15个乡
政府驻地永昌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猿王洞,千佛山
机场绵阳南郊机场
火车站绵阳站、北川站
车牌代码川B
人口158万人(1997年)
地方特产竹木、茶叶、蚕桑、中药材、白山羊
知名产业佛泉牌、羌山牌、金邻牌、狮山牌和禹山牌
电话区码0816
邮编区码622750
地方方言四川话
位置绵阳市西部
行政代码510726
人口158万人(1997年)
基本概况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资源丰富,境内的土壤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森林覆盖率达4693%,境内污染小,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均达到国家1级标准。县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有一江五河四大沟(即湔江、白草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平通河、小寨子沟、太白沟、后园沟、白坭沟),河流总长488公里,年径流量1808亿立方米,水能储量达49万千瓦,可发电量达3486万千瓦。野生动植物355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獐等一级珍稀动物10余种,
野生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549种。县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可采矿种达15种以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燃料矿产均有分布。县境内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沟、千佛山、片口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区,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以禹里为中心,方圆数公里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以猿王险山自然风景区为代表的川西北最大溶洞群,集奇、险、秀于一身。此外,还有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遗址永平堡,浓郁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北川投资环境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北川人民团结,负重自强,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省道成青公路纵贯南北,城阿公路横穿东西,基本形成了县、乡公路与省道相互联接的公路网络,县内通车里程达670公里,即将建设的兰(州)渝(重庆)铁路将经过县境。县内电力充足,供电保证系数高。天然气已在县城得到普及。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传呼网络已覆盖全县城乡,把北川同全国及世界及各地紧密相连。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100%。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日益增强,县城亮、净、美、绿的标准基本实现,曲山擂鼓一体化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小集镇建设正蓬勃兴起北川县城经济不断壮大。
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县情,以市场为导向,以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为契机,念好山字经,引导农民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化进程,竹木、茶叶、蚕桑、中药材、白山羊、绿色食品六个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1999年北川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示范县。与此同时,北川县狠抓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四大支柱工业,形成了以水电矿产、竹木加工、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生产加工等体系。
拥有更禹电力、佛泉茶业、大宇纸业、第一木综厂、华星硅业、建诚木业、新峰水泥、禹峰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了以佛泉牌、羌山牌、金邻牌、狮山牌和禹山牌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而且已形成了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系列产品。全县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了以猿王洞溶洞群为门户,以大禹为品牌,以千佛山、小寨子沟、禹穴沟的开发为重点,以羌寨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的力度,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0年全县GDP实现了505亿元,比7年增长22%,实现财政收入3318万元,比97年增长276%,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792元,比97年增加672元,增长61%,在绵阳市9个县(市、区)经济综合评价中,由97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创建省级双拥先进县通过省、市验收,三优一学竞赛获绵阳市一等奖,并被命名为市级了生县城。目前,全县正以崭新的姿态为达到市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国家环保城市而努力奋斗。全县有各类中等学校14所,小学178所,幼儿园54所,学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5%,初中适龄入学率达到915%。县内有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有电视台一座,广播电台一座。医疗卫生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全县有定点医疗机构41个团结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北川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历史机遇,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放在首位,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建设民富县强、文明开放的新北川。
自然地理北川羌族自治县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的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最高点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宝河、平通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
插旗山,又名桐子梁,原属李子沟村,农业学大寨时期,从此划归独立村,由当时的二道公社管辖。插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名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据说当年张飞曾经率部由此到巴中,遭到惨败(在插旗山,有一个名叫关山岭的地方),后来为了纪念在此遇难的弟兄,曾经多次来到此地,在离开之后,特命人在此树立一面彩旗,以慰弟兄在天之灵,故而得名插旗山。1933年,徐向前率领的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数十次激战(战场主要是现在的插旗山和东求寺),最后才得立足。此段历史早已记入仪陇史册。它是插旗山人民的骄傲,也是朱德总司令故里另一片风景。
历史沿革建制沿革
北川羌族自治县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北川县,唐太宗贞观八年年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
元世祖中统五年(1264)升石泉军为安州,石泉县隶安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为安县,石泉县直隶成都府。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泉县改隶龙安府。
1913年罢府、厅、州,以道辖县,石泉县隶川西道(次年该称西川道)。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
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乃复名北川县。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境内建立两个县苏维埃政府,红军在千佛山与川军对峙72天,保证了红军西进道路畅通。1935年5月12日,北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原治城)搬至曲山镇治城由此结束千余年北川县老县城经历。
1950年1月15日北川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7月,北川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由现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
1952年县政府驻地由治城迁曲山。
1950年1月北川解放,隶剑阁专区。
1953年3月隶绵阳专区,1985年5月隶绵阳市。
1987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
1997年,北川县面积2869平方千米,人口158万,其中羌、藏、回等少数民族8万,辖3个镇、2个乡、11个民族乡,278个村:曲山镇、擂鼓镇、通口镇、香泉乡、桂溪乡、陈家坝羌族乡、都贯羌族乡、禹里羌族乡、漩坪羌族乡、白坭羌族乡、小坝羌族藏族乡、开坪羌族藏族乡、片口羌族藏族乡、坝底羌族藏族乡、白什羌族藏族乡、青片羌族藏族乡。县政府驻曲山镇。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北川县总人口160301人,其中: 曲山镇 21513 擂鼓镇 18009 通口镇 7595 香泉乡 7845 陈家坝羌族乡 12879 桂溪乡 11644 都贯羌族乡 6598 禹里羌族乡 14186 漩坪羌族乡 9364 白坭羌族乡 4842 小坝羌族藏族乡 15652 片口羌族乡 6872 开坪羌族藏族乡 3875 坝底羌族藏族乡 11603 白什羌族藏族乡 3618 青片羌族藏族乡 4206
2003年7月6日批准,国务院(国函[2003]75号)批准撤消北川县,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2004年5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19号)同意北川羌族自治县原禹里、漩坪、白坭、片口、墩上、马槽、陈家坝、贯岭、都坝9个羌族乡分别更名为禹里乡、漩坪乡、白坭乡、片口乡、墩上乡、马槽乡、陈家坝乡、贯岭乡、都坝乡。原小坝、开坪、坝底、白什、青片5个羌族藏族乡分别更名为小坝乡、开坪乡、坝底乡、白什乡、青片乡。原桃龙羌族藏族乡更名为桃龙藏族乡。
2004年底,北川羌族自治县辖3个镇(曲山、擂鼓、通口)、16个乡(桂溪、香泉、贯岭、禹里、坝底、小坝、片口、白什、开坪、都坝、马槽、墩上、青片、漩坪、白坭、陈家坝)、1个民族乡(桃龙藏族)。
2008年5月25日,因5 12汶川特大地震,国家批准北川羌族自治县另选址建设新北川县。
2009年2月6日,民政部同意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山镇迁至永昌镇。
自建县至2012年,已历1448年。
自治史50年代后,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未进行民族识别,大量羌、藏民因其外表特征不明显而长期被视为汉族。
80年代初,根据民族政策和羌、藏等少数民族的要求,陆续甄别、恢复其族别。县内相继建立了21个羌族乡和羌族藏族乡,占北川31个乡镇的68%。198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2002年北川置3镇17乡,其中少数民族乡15个,占乡镇总数的75%。自1986年开始进行的争取建立羌族自治县的工作历时17年。
2003年6日,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使北川县成为截至2013年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地方,同年25日(农历十月初一,羌历年)举行了隆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庆典。《北川羌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于2006年2月18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2006年28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自2006年25日起施行。《自治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北川县实行区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得到保障,标志着北川县进一步享受国家的民族政策。
综合资源水力资源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风景县境年均降水量2876亿立方米,年均地表径流量23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56亿立方米,容水径流量1808亿立方米,减去重复水流量,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96亿立方米。有 一江(湔江)五河(白草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平通河)四大沟(小寨子沟、太白沟、后园沟、白坭沟)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量3486万千瓦;已开发412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12% 。河流落差大,但丰、枯季节明显,调节性能能差。
矿产资源县境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可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黄金(包括砂金和岩金)储量1182吨,赤铁矿C级储量283万吨、D级储量339万吨;重晶厂37万吨、石灰石10亿吨、白云岩1亿吨、板岩1亿立方米、机砖页岩255万吨、硅石数千万吨,煤 C级储量817万吨、D级储量833万吨、地质储量1133万吨。
土地资源全县43037764亩(国土详查数)土地中,农耕地占77%,园地占13%,林地占800%,牧草地占1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1%,交通用地占06%,水域占25%,未利用土地占51%,农耕地中26度以下占317%;25度以上耕地占683%。土壤质地以砾石土为主,次为壤土、粘土,粗骨性很强;酸碱度适中,有机质会含量较高,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生物资源县境有森林面积13466022公顷,森林覆盖率4693% ,活立木蓄积量21244万立方米。 粮食作物有9科4属34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已知的树木有83科176属327种。牧草61科174属243种,药用植物549种。已知的野生脊椎动物5纲29目90科355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等二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家养动物有猪、牛、羊、鸡等73种;有农作物害虫7目23科52种,农作物害虫天敌(昆虫)8目22科57种。
植被呈带状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黄壤和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和常绿落叶混交林、暗棕壤和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 。
旅游资源县境内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以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沟、千佛山、片口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区,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以禹里为中心,方圆数公里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以猿王洞险山自然风景区为代表的川西北最大溶洞群,集奇、险、秀于一身。此外,还有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遗址永平堡,浓郁羌族文化旅游资源。
社会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创建省级双拥先进县通过省、市验收,三优一 学竞赛获绵阳市一等奖,并被命名为市级卫生县城。目前,全县正以崭新的姿态为达到市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国家环保城市而努力奋斗。全县有各类中等学校14所,小学178所,幼儿园54所,学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5%,初中适龄入学率达到915%。县内有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有电视台一座,广播电台一座。医疗卫生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全县有定点医疗机构41个。
城镇建设 北川投资环境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北川人民团结,负重自强,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省道成青公路纵贯南北,城阿公路横穿东西,基本形成了县、乡公路与省道相互联接的公路网络,县内通车里程达670公里,即将建设的兰(州)渝(重庆)铁路将经过县境。县内电力充足,供电保证系数高。天然气已在县城得到普及。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县城乡,把北川同全国及世界及各地紧密相连。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100%。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日益增强,县城亮、净、美、绿的标准基本实现,曲山擂鼓一体化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小集镇建设正蓬勃兴起。
风土人情北川羌族自治县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神林
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习俗。又叫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习俗。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长信仰习俗。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届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踩铧头
羌族信仰习俗。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冶病。一般情况下,端公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习俗。由端公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 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
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 视羊为祖先。现在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
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济概况北川是以农牧多经为主的大山区县农作物 以玉米、马铃薯、油菜为主,粮食常年总产量为6万吨左右牧业 以生猪、山羊、牛为主,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林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80%,其中7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的茶、药、桑、果等多经济基地已达20万余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全面实施,北川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并将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积极的贡献综合经济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479亿元(当年价)。
1999年北川羌族自治县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第一产业225亿元;第二产业158亿元;第三产业13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69:247:284。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15亿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515元。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9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381万元,其他完成投资2,810万元。根据北川羌族自治县社会经济指标统计1999年总人口为1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4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25亿元,第二产业为118亿元,第三产业为136亿元。人均GDP为3,004元。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传统农业县,粮食生产和畜禽饲养是农业经济的支柱。目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县已有茶园近5万亩,人工商品林基地近60万亩,木本药材18万亩,生猪和白山羊饲养量均在14万只以上北川羌族自治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全县现有电站35座,装机48万千瓦,各乡镇和村已全部通电,1990年达到国家初级农村电气化标准。北川羌族自治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条件得天独厚,有储量很大的硅铁矿、铁矿、铅锌矿、金等有色属,还有石灰石、煤、白云岩、页岩等非金属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发展化工建材、冶金工业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团结,负重自强,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省道成青公路纵贯南北,城阿公路横穿东西,基本形成了县、乡公路与省道相互联接的公路网络,村村通,县内通车里程达670km,即将建设的兰(州)渝(重庆)铁路将经过县境,安北公路建成。县内电力充足,供电保证系数高,通口电站正在建设,北草河流域,等重点水利工程既将开工。天然气已在县城得到普及。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传呼网络已覆盖全县城乡,把北川同全国及世界及各地紧密相连。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100%。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日益增强,县城亮、净、美、绿的标准基本实现,曲山擂鼓一体化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小集镇建设正蓬勃兴起。
行政区划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纬31°14′-32°14′,东经103°44′-104°42′。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
北川县城新址选定于其邻近的安县境内,地理位置位于黄土镇和安昌镇中间,由总书记亲自定名为永昌镇。此镇距北川旧县城20公里左右。
2012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置6镇17乡(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311个村和32个社区居委会。
2014年,北川县置8镇15乡(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311个村和32个社区居委会。县人民政府住址为永昌镇。
8个镇:曲山镇、擂鼓镇、通口镇、永昌镇、安昌镇、永安镇、禹里镇、桂溪镇。15个乡:香泉乡、陈家坝乡、贯岭乡、漩坪乡、白坭乡、小坝乡、片口乡、开坪乡、坝底乡、白什乡、青片乡、都坝乡、桃龙藏族乡、墩上乡、马槽乡。
北川新城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确定由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各路救援力量全力在北川县城开展抢险救援,但目前基本已无发现生命气息的存在,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县城一片废墟不再适宜无关人员进出;二是目前余震不断,北川县城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险情,人员频繁进出可能发生新的伤亡事件。三是经专家初步鉴定,北川县城基本不具备恢复重建的条件,提出了在县城旧址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馆的思路,为确保地震灾后的县城原貌不被破坏,亦需要对县城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
因此,北川县城将迁新址,北川县城新址选定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此镇距北川旧县城20公里左右。
规划图上,未来的北川县城坐落在安昌河畔,依山傍水,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新县城重建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年—2010年,完成人口安置,启动基础功能和工业园区建设;第二步,2010年-2015年,集聚人口,进一步完善功能和彰显特色;第三步2015年,提升城市地位和形象建设,拓展功能辐射周边。
2010年前的建设区域是3平方公里,与第4块展板图示相对应的就是行政办公区(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医院),学校文教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中学),还包括两个居住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和休闲游区。
用蓝色圈注的3平方公里是2015年前建设区域,包括两个商业服务区,体育公园区,居住生活区和山东工业园区。一条观景水系路线从绵阳方向公路进入,穿过县城至休闲游憇区(山丘)。河对岸的远景规划区与新县城形成一个整体,地处平坝。
按照公示展板的进程表,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并将在本月下旬形成最终方案并上报评审。在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上,列出了安置住房、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政权设施、基础设施共投资1932亿元的项目,其中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132亿元,民工公寓18亿元,北川中学258亿元。
安昌东选址,城镇、农村居民点规划总用地约1222平方公里(加上周边环境用地),用地1222公顷,建筑面积26652万平方米,人口40371人,可发展用地11平方公里。
选址后的新县城地处成青、绵茂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推进北川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山区人口疏解,地处成德绵西翼协调发展轴,绵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北川老县城—望乡台
北川老县城西南出口处左侧,有一座山,叫景家山。沿着之字形的盘山公路上去,是一座羌寨。站在公路的第一个倒拐处,经过大地震和泥石流袭击后的北川县城尽收眼底,满目疮痍的老县城令每位游客为之神伤。2008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曾站在这里,挥手和已成废墟的北川老老城挥手作别。如今这里成了远眺老县城地震遗址的望乡台,望乡台上香烟缭绕、鲜花簇簇。怀念遇难同胞的石碑,向512遇难者祈福的牌子随处可见。
地理环境地质地貌县境大地构造为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结合部。以桂溪—曲山—苏保一线(即北川大断裂通过地段)为界;东南面属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龙门山—大巴山台缘凹陷西部的龙门山褶断带;西北面属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喇冒地槽褶皱带东缘的茂汶—丹巴地北斜(即后龙门山褶皱带)。
植被植被呈带状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黄壤和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和常绿落叶混交林、暗棕壤和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
人口民族人口2012年末总人口2413万人,其中:女性1171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630万人,占675%,非农业人口783万人,占325%。年末总户数85925户。2012年人口出生率869‰,人口死亡率584‰,人口自然增长率284‰。年末常住人口2012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021万人。
2013年末总人口2411万人,其中:女性1171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587万人,占658%,非农业人口824万人,占342%。年末总户数86912户。当年出生人口1708人,死亡人口14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2‰。年末常住人口2032万人。
民族2012年,北川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52455人,占6335%;有羌族、藏族、回族、彝族等26个少数民族,共88216人,占总人口的3665%。超过百人的少数民族有三个,其中羌族8394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16%;藏族3632人,占少数民族的412%;回族448人,占少数民族的05%。
教育事业 2013年末全县共有小学25所,在校小学生9874人,专任教师820人;普通初中10所,在校学生6987人,专任教师521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3172人,教师205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6%,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升学率924%。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821人,比上年减少765人,下降296 %,专任教师107人。
幼儿园占地面积40651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399633平方米,初中占地面积348238平方米,普通高中占地面积150000平方米,职高占地面积77372平方米。
幼儿园建筑面积18377平方米,小学建筑面积190407平方米,初中建筑面积122986平方米,普通高中建筑面积71804平方米,职高建筑面积4649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