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狗子:别名蝼蛄、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将活蝼蛄,埋入石灰中处死焙干,即成为中药材土狗。由于烘干后的蝼蛄身体紧缩,头向腹部弯曲,六足紧抱,形状像条卧着的狗,故取名土狗。
蝼蛄为不完全变态,完成一世代需要三年左右。以成虫或较大的若虫在土穴内越冬,第二年4、5月开始活动,并危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幼苗。若虫逐渐长大变为成虫,继续危害玉米。越冬成虫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初孵化,初孵化、幼虫有聚集性,3龄分散危害,到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越冬若虫恢复活动继续危害,到秋季达12~13龄后入土越冬。第三年春有活动危害。夏季若虫发育为成虫,成虫越冬。
蝼蛄通常在夜间飞行,飞向光亮处。常见的蝼蛄以昆虫的幼虫和蚯蚓为食,同时也会损坏草根、土豆、芜箐(turnips)和花生。有种西印度的蝼蛄,对甘蔗具有特殊的破坏力。
地喇蛄学名
地喇蛄的学名为喇喇蛄,通常生活在泥地中,因为长有两只与蝲蛄一样的夹子,所以俗称地蝲蛄。地蝲蛄经常生活在农地中,在土地中穿梭,土地也因此会松散透气,所以一般被认为是益虫。地蝲蛄背部长有翅膀,可以助它滑翔飞跃,在夜晚的时候,可以看见它飞到有灯光的地方。
喇喇蛄夜间9—11点活动最盛,尤其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气温较低;仅在表土层活动,炎夏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有趋光性,尤以非洲蝼蛄趋光性更强。华北蝼蛄虫体笨重,灯捕后常落地下。蝼蛄对香甜物质和炒香的豆饼、麦鼓及马粪等有机物质,具有强烈的趋性。蝼蛄具有喜湿性。
喇喇蛄养殖技巧:
1、需要建立由砖块、石块为原材的饲养池,根据养殖数量控制好饲养池的数量及面积。
2、准备蝼蛄种的时候可以利用蝼蛄较强的向光性,在每年4月与9月,蝼蛄活动的旺盛期利用灯光在农田附近诱捕蝼蛄,捕捉到蝼蛄后,去除身体残缺、受伤、瘦小及生病的成虫,保证种蝼蛄的品质优质。
3、蝼蛄的食性非常杂,主要以蔬菜叶及粮食茎叶为主,不过人工养殖的时候需要准备一些饭粒、炒熟的粮食作物等精饲混合饲养,通常在每天的傍晚进行投喂,投喂量不可过大,避免投喂后有残留饲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喇喇蛄
拉拉古是什么昆虫
拉拉古是蝼蛄
蝼蛄
介绍:
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区)、蠹蚍(度比仔),东北称为拉拉蛄,地拉蛄;田小狗【江浙】亦称为剪绺仔(扒手的台语)。在四川被称为土狗子。为地下昆虫,体小型至大型,其中以短腹蝼蛄Gryllotalpa breviabdominis Ma Zhang, 2011体型最小(体长2厘米),以单刺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1874体型最大(体长4厘米);分类上隶属于蟋蟀总科Grylloidea,独立为蝼蛄科Gryllotalpidae。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全世界蝼蛄科现生种类含2亚科6属110种,另有1化石亚科,含5化石属5化石种,我国仅有蝼蛄亚科Gryllotalpinae蝼蛄属Gryllotalpa种类的分布,包含11种(含台湾分布2种,Gryllotalpa dentist Yang 1995和Gryllotalpa formosana Shiraki 1930)
形态特征:
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1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 *** ,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发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活习性:
(一)生长期
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危害的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幼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198℃,20cm土温为152~199℃时,对蝼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二)繁殖期
蝼蛄为不完全变态,完成一世代需要三年左右。以成虫或较大的若虫在土穴内越冬,第二年4、5月开始活动,并危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幼苗。若虫逐渐长大变为成虫,继续危害玉米。越冬成虫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初孵化,初孵化、幼虫有聚集性,3龄分散危害,到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越冬若虫恢复活动继续危害,到秋季达12~13龄后入土越冬。第三年春有活动危害。夏季若虫发育为成虫,成虫越冬。
土狗子的功效与作用
土狗子是一个昆虫类的中药,又叫蝼蛄、蝼蝈、仙姑等等,这个药的主要作用是利水,通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等等。
生取肉,掺敷脐中。(《圣济总录》甘草散)
7、治紧唇:自死蝼蛄,可能蛋白质不多,湿纸包煨焦,和蚕、马蜂、竹虫的味道差不多,苦瓠子三十粒(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冷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5、治颈项瘰疬:带壳蝼蛄七枚,搐鼻中,捣罗为散,不得眠卧:蝼蛄五枚,入丁香七粒,以暖水调下半钱至一钱,晒令干,没什么昆虫特别味道,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本草简介经》)
4、治小便不通:蝼蛄三枚(微妙),敷之。(《千金方》)
8、治齿牙疼痛:土狗一个,用纸花贴之。(《救急方》)
6、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炙,锉)、蝼蛄(炙焦)各一分。上二味,蝼蛄的药用价值
1、治水病肿满喘促,小便通利为效。(《圣惠方》)
2、治面浮水肿:土狗一枚,下油锅炸至金黄,撕去短翅膀,于壳内烧过,灰,旧糟裹定,与肉同研,轻粉一字。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撒上细盐。带有一点点泥土味道,蝼蛄为不完全变态发育。,研为末。食前,口感脆,去糟,1~15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搐鼻。
蝼蛄的副作用
体虚及孕妇忌服。
蝼蛄的食用方法
主要油炸为主,研末敷之。(《本事方》)
蝼蛄的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导水:蝼蛄七枚,其黄水尽从鼻 *** 。(《杨氏家藏方》分水散)
3、治石淋
蝼蛄属于哪类昆虫?
01
蝼蛄,俗称土狗子,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同蟋蟀是亲戚,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俗称拉拉蛄、土狗子等。不全变态。蝼蛄的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属开掘式足前足胫节末端形同掌状,具4齿,跄节3节。前足胫节基部内侧有裂缝状的听器。中足无变化,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脚节不发达。覆翅短小后翅膜质,扇形,广而柔。尾须长。雌虫产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产卵,卵数可达200一400粒,产卵后雌虫有保护卵的习性。刚孵出的若虫,由母虫抚育,至一龄后始离母虫远去。
东方蝼蛄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为害较重。台湾蝼蛄发生于台湾、广东、广西。普通蝼蛄仅分布在新疆。
蝼蛄成虫体长约3~5厘米,背部长满了茶褐色的小细毛,像天鹅绒一样。它最大的特点是,前足变形为挖掘足,适于掘土,与鼹鼠的爪子很相像。蝼蛄生活在土里,昼伏夜出。
雄性蝼蛄还会发出吱、吱的叫声,从前有人一直错误地认为那是蚯蚓的叫声。
饲养蝼蛄,需要准备一个水槽,槽的底部垫些搀沙的土,再种点小草,最后在槽顶加一个铁网盖子就行了。蝼蛄在槽中掘土居住,吃腐烂的草和草根。此外,还可以喂它些黄瓜片和馒头渣。注意,槽里的土不要太干,要常喷洒些水使土保持湿润。待雄性蝼蛄长大后,你就会听到它的叫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