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周的明帝宇文毓一起,每人娶了一个独孤家的女儿,岳父独孤信可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八大柱国之一——来自独孤大贵族的支持;北周的前俩任皇帝帝,开创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这一制度成为后来历朝遴选治国人才的重要途径,历时1300年,直到清末民国时代才废出,谱写了一部万民子弟竞科举的恢宏画卷。宇文觉、宇文毓都被皇室权臣宇文护害死,宇文邕借机除掉了宇文护党羽,而在真正意义上结束这一段大分裂,大动荡,大混乱局势的正是隋文帝杨坚。宇文邕就是亲率兵灭掉北齐的周武帝。
皇叔宇文宪受到猜忌,被宇文赟杀害,这样宗室的权力就遭到削弱,以杨坚为代表的的外戚集团,就逐渐掌握了权力。其实都是关陇贵族内部的争斗,局外人没有这么大的政治力量来干涉,除掉了以赵王宇文昭为首的六位北周皇族,还灭了他们全家。所以他建立隋朝时,北周六王都早以死在他手上,根本就再无北周其它王室宗族阻止。同时只要不侵犯内部贵族的权益,内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李穆就曾公开表示支持杨坚当皇帝。
内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李穆就曾公开表示支持杨坚当皇帝。而且就当时的内外环境,也只有杨坚有这样的手段和方法,维护和巩固关陇贵族的权益。
成语典故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我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典故 篇1
兵不血刃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了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释读】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成语典故 篇2
李代桃僵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 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后人把乐府诗分为十二类,《相和乐歌辞》便为其中一类,原本是民间歌谣。而这辞里有一名 篇《鸡鸣》,讲述了汉朝望族盛衰无常的生活现状。
当时社会太平,一片繁荣昌盛,却一种怪现象,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得了势,就马上成为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但是他们作威作福,最后不得不沦为刀下亡魂。
传说有兄弟五人,均为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偶然他们得到了皇帝的常识,当上了侍中郎。从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成了钟鸣鼎食之家。
所住宅第,黄金雕花的阁门,屋顶琉璃黄瓦,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真仿佛仙子所居。厅堂之上,各种精致的酒樽应有尽有。他们可以彻夜狂欢,酒酣耳热之时,还有美丽的女乐工奏乐助兴。在后花园的池塘之内,三十六对鸳鸯调情戏水,好不尽兴。
后来,五兄弟有人犯了罪,一朝成了阶下囚,不得不受刑。这时其他兄弟各扫自家门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倾扎,丑态百出。
为此,百姓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兄弟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旁。黄金络马头,颎颎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人们借此叹息:井边之桃树与李树相依为伴,虫蛀桃树,往往李树代桃树受蛀而枯萎僵死。李树尚能够以身代为提醒,他们兄弟之情谊连李树不如!
成语典故 篇3
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成语典故 篇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典故 篇5
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也作滔滔不竭。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出处】 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释读】滔滔:形容流水不断。绝:完结。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说话很多,一说就是滔滔不绝,连续不断。
成语典故 篇6
暗无天日
清朝康熙年间,盱眙县知县朱宏祥被提升为闽浙总督。他到广东不到半载,就使广东全省利兴弊除。
然而,在朱宏祥到广东以前,这里的往来商旅不知死了多少,但就是找不到凶手,一个个都成了无头冤案。譬如:朱肇运主仆两命尽丧;吴学伊主仆3命尽丧;谢俊卿男女5命尽丧。这些人的死,都是凶手将他们的肚子剖开,将石头放进他们的肚子里,然后沉入水底的。
据说,朱宏祥一到任,城隍认定他是清官,就前去告诉他上述凶杀案是老龙舡户干的。
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的意思是: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成语典故 篇7
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典故 篇8
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典故 篇9
不求甚解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 *** 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 篇10
百发百中
【成语】:百发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成语典故 篇11
恶贯满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罪大恶极的人,死到临头。
这个成语来源于《书。泰誓上》,商罪贯勇,天命诛之。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成语典故 篇12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晚年司马懿只是太傅,他是如何击败掌握兵权的曹爽的?
高平陵之变,基本属于兵不血刃,干掉大将军曹爽一干人,司马懿重掌军政大权,从此,曹芳成为曹魏第一个傀儡皇帝。
是时,司马懿已经被曹爽削得赤条条的,空有一个太傅头衔,被排挤在曹魏 *** 之外,赋闲在家养老等死而已。
我们先来看看魏明帝临终时的如意算盘。
魏明帝曹睿病危之时,急诏回刚刚平定辽东大败公孙渊、便道镇关中的司马懿,临终之时托孤给他与大将军曹爽。其实,明帝心里明白,曹爽可能不堪重任,但总不能没人制衡司马懿吧?掰着手指排来排去,老曹家比较优秀和值得信赖的,也只有曹爽了。
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三国志》)这段记载说明,曹爽是突击提拔的。而他之前的官职是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说白了,就一个统帅禁军的校尉而已。
按照明帝的安排,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辅佐第三代曹魏君王曹芳。
司马懿与曹爽,同为顾命大臣,职权差不多,就是要两人相互制衡。
然而,魏明帝谋划的这个制衡极度脆弱,在曹芳即位时就被打破:曹爽取得了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而司马懿尽管也有更直殿中,乘舆入殿的特权,至少在形式上无法与曹爽相比的,而司马懿被曹爽排挤,明升暗降为太傅后,才在形式上取得了与曹爽一样的特权。
当然,两人还是有短暂的蜜月期,曹爽大事小事都与司马懿商议着办。
本来,一个靠裙带关系上去的年轻人与三朝元老的 *** 湖共事,只要青年人低姿态一点,低调一点,就跟你耗着,看谁耗得过谁。可能是曹爽尝到权力这东西的甜头与魔力,加之他身边那帮刑满释放分子的鼓动,迫不及待地想独揽大权。
先是联合自己的亲信鼓动不到10岁的小皇帝曹芳,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削去他的兵权;接着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蒋济是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这么一来,这个要职就空出来了,由其二弟曹羲接管;后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另外一个弟弟曹训统领禁军武卫营,曹爽兄弟们完全掌握了京师禁军。
另一方面,在行政上进一步压缩司马懿的空间,任用自己的亲信担任朝中要职,如任丁谧、何晏、邓飏为尚书,且由何晏负责选拔官员;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内外。自此,曹爽自专政事。
而司马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已经被调整到不重要的岗位上,比如司马师,在魏明帝时候只有一个世子师的闲职,这个闲职是靠老爹和老婆的裙带关系得来的,对于司马师来讲,不是什么荣耀,反而更像是耻辱,几乎无所建树。魏明帝死后,才有一点转机,混了一个实质——散骑常侍。这个官职文书上写得很拉风,什么皇帝侍从,什么高才英儒才能担任,什么规谏皇帝过失,什么皇帝的顾问,等等。其实就是皇帝的保镖,加上一些保姆干的活儿,皇帝高兴了,或者人手是在不够了,派你一点临时工作,就相当于现在的工作职责上有一条: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直到244年,中护军曹爽的表兄弟夏侯玄升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司马师才接替夏侯玄出任中护军。中护军尽管属于禁军序列,从职权上讲,就是选拔考核军官的,但仅仅相当于曹魏的中层,再蹦跶也掀不起什么浪来。
按理,司马懿没有任何资本与曹爽抗衡。
如果曹爽守规矩,认认真真地办差,司马懿可能真的只有等死份儿了。尽管很多老臣觉得曹爽做得有点过火,但魏国本来就是曹家的天下,人家排挤司马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何况名义上还升了司马懿的官儿,好吃好喝地把司马懿供着呢。
然而,初尝到权力滋味的曹爽和他的智囊团那帮人,开始忘乎所以起来。
这里要说一说曹爽的智囊团。
曹爽的智囊团有哪些人呢?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就他们几个。
《三国志》记载: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 这帮人整天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估计对朝政指手画脚,听起来头头是道,但仔细一推敲,却落不了地。魏明帝曹睿可能认为,这是典型的书生误国,不仅统统罢官,还把他们关在牢房里。
其实,这几个人的劣迹远不止这些。
邓飏当洛阳令时,坐事免官;丁谧因房屋出租问题被收监,关押在邺狱,因他父亲是功臣,关了几天就释放了;李胜也坐过牢,明帝禁浮华,而人白胜堂有四窗八达,各有主名。用是被收,以其所连引者多,故得原,禁锢数岁。
四窗八达疑为四聪八达,就是当时有盛名的十二人,包括上面这五个主儿,还有诸葛诞、夏侯玄等人。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史学家都没能把这十二个人凑齐。
说白了,这些人都被禁锢了几年,换句话说,都是些刑满释放分子。
至于曹爽谋士中还有一个叫桓范,他可是响当当实力派人物,连司马懿都忌惮几分,可惜这人的劣迹更胜。先是在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的任上,与徐州刺史郑岐争房子,这家伙胆儿太大,居然拿出皇帝赐予的节符,要杀刺史郑岐。这是典型的滥用职权,被撤职查办。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妻子劝了他几句,这厮居然用刀柄撞击他老婆的腹部。可知他老婆当时正 *** ,挺着个大肚子呢,妻时 *** ,遂堕胎死。